关于红酒(葡萄酒)有什么普遍存在的误解吗?万金体育
发布时间:2023-08-25 01:50:08

  从比较宽泛的概念上看,葡萄酒并不是近代才进入中国的,反而在中国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

  1.中国本土有一种野葡萄,和我们现在吃的大粒儿葡萄不一样,又小又酸,不能生吃,不过可以入药,这种葡萄在古书上叫做“葛藟”。早在8000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学家通过分析出土陶器里面的残留物,发现了当时的古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并且初步判断出了贾湖古酒的原材料,有稻米、山楂、蜂蜜、葛藟等等,是一种谷物和水果混合原料的酒。鉴于古代酒的度数不高,原料里又有很多的水果以及蜂蜜,所以可以推测,贾湖古酒的味道应该是甜甜的。

  2.现在我们常吃的葡萄是从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传入中原的。公元前75年到公元前65年之间,汉朝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曾三征大宛,这个大宛是一个古代的国家,位置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李广利获胜之后作为战利品把葡萄带回长安,自此葡萄在中原生根发芽,成为日常水果和酿酒的原料。

  不过葡萄是怎么传播到新疆去的呢?在1900年至1931年之间,英国探险家、也是文物大盗斯坦因对丝绸之路进行了4次考察中,在塔里木盆地的民丰县以北发现了尼雅古城,并且在尼雅古城里发掘出了完整的葡萄园遗迹和保存完好的古葡萄藤。在附近的考古遗址中,比如山普拉古墓群,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有葡萄花纹的挂毯;不远的洋海古墓发现了一根长116厘米的葡萄藤,通过这些证据,最晚在公元前390年到公元前210年,葡萄就在新疆得到了广泛的种植。

  3.那葡萄的老家在哪里呢?西亚高加索地区,8000–6000年前,当地人把的野葡萄驯化葡萄。而且,人们利用和驯化葡萄就是为了酿酒,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7000年前,今天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葡萄酒遗存。葡萄传入西域之后,迅速成为当地的特产,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成为硬通货,成为名副其实的“液体货币”。

  中国古代葡萄酒最流行的时代的唐代,公元640年,唐代大将侯君集征服在今天吐鲁番的高昌国,把一个优良品种——马葡萄,以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带回长安。马葡萄甘甜多汁,脆生爽口,无论是生吃还是酿酒都很适宜。而且唐代有很多来自中亚和西域的粟特人在长安经商,他们在长安西市的粟特人社区开了很多酒吧,由漂亮的粟特姑娘打理生意,所以胡姬美酒,成为了大唐的文化标志,在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中传吟至今。

  Σ.不仅如此,在唐代,葡萄花纹已经中国化为一种日常的装饰花纹,和本为外国原产也中国化了的狮子纹饰一起,开始出现在姑娘们化妆描眉的铜镜上,组成了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迷你生态体系。这种“拿来主义”的现象,正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王者无外生命力的一个见证。

  迷糊:事实上葡萄酒并非都很贵,很多葡萄酒都是百元以内的,甚至四五十块的红酒有很多都很好喝。

  很多适宜日常饮用的葡萄酒,果香丰富,口感顺滑,便宜又好喝。现在市场上调制的假酒、国内灌装的葡萄酒都已经非常少见了。正规渠道你能买到的进口葡萄酒,都是纯正的进口货。换句话说:你能喝到假冒伪劣红酒的概率,比喝到地沟油的概率低太多太多。

  多少酿酒师费尽心力把酒做的柔顺易饮,就是为了让你在大口吞咽时非常愉悦。而且喝酒的体验,小口饮用的时候,不仅仅味道不够给劲儿,如果量太小,无法充满整个口腔,你品尝到的味道都不是全面的。

  迷糊:盲目追大牌,不仅仅会增加喝到假冒大牌的风险,本身也并不一定是最佳口味的选择。

  你或许没有想过,当你问老板店里有没有“lafei”的时候,就像问一个大厨“这附近哪里可以买到肯德基”一样。挑选葡萄酒和挑选餐馆很像,迷糊列个表,用几家饭馆为你解读选酒和选饭馆的关系:

  多选择小厂牌和一些精品酒庄的酒款,不仅能让你喝到更好喝的酒,还能大大提升逼格。毕竟总请朋友去肯德基吃饭,也不是逼格太高的事情。

  我们所买的大部分酒,都是短期内就会喝的万金体育,当然不排除土豪如你,打算买几箱大拉菲存上二十年。但是大部分时候,你买回去喝的酒就像楼下面包房买的早餐吐司,他们或许看不到后天早上的太阳,所以,只要不是非常脆弱的老酒,就不要太在意是否有酒柜或酒窖,远离阳台和猫咪,随便找个阴凉处放着吧。

  迷糊:大部分红酒都是越新鲜越好喝,只有价格稍贵的精品酒庄甚至名庄酒才会在放一些年以后更好喝。

  即便是大拉菲,也不是越陈越香,不同年份的大拉菲可能具有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以上的陈年能力。而一旦超过这个时间,酒的味道也会慢慢下降,变得寡淡无味,甚至无法饮用。

  对于最普通的餐酒来说,也许只要两三年的时间,酒的味道就会下降,尽管他们可能放十年也不会坏,但是会变得像酒精兑水:果香几乎丧失殆尽了。

  所以平时买酒,不要刻意追求年份悠久,你可能只是在买无良酒商的高价尾货库存而已。

  你要问怎么判断什么时候喝最好?葡萄酒的陈年能力就像人的寿命一样,你可以预测,却永远无法预知。拿迷糊酒铺的酒来举例,100元以内的酒我都建议趁新鲜喝掉,100-300元之间的则可以陈年5-10年的时间,而300元以上的酒则基本上都具有10年以上的陈年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的白葡萄酒都需要趁新鲜喝掉,白葡萄酒比起红葡萄酒要短命的多。

  关于醒酒,即便是国际最顶尖的葡萄酒大师,也会有争议。醒酒的时间长短,就像豆花是甜的还是咸的一样,永远存在分歧。

  迷糊在往期的推送内容里,有一篇是专门对于醒酒和醒酒器的介绍,点击查看 →关于醒酒和醒酒器,多图杀猫。

  迷糊:迷糊的亲妈通常开一瓶可以喝上半个月,这么多年来还是活蹦乱跳的,你们就放宽心喝吧。

  尽管开瓶以后的葡萄酒万金体育味道会快速损失,但并不代表会存在健康风险。没有喝完的葡萄酒,把塞子塞回去(塞不回去的倒过来塞),放进冰箱,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味道的损失。

  就好像你烧了三斤红烧肉,但是一顿没有吃完,怎么办?封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吧。尽管下次再热,味道没有那么好吃了,可毕竟还是红烧肉啊!

  这么多年来,挂杯一直都被神话了:有挂杯的葡萄酒就是好酒被很多人奉为选酒信条。然而实际上现在市售的几乎所有葡萄酒,都有显著的挂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挂杯的红酒才是好红酒”这一命题,等同于“有JJ的男人才是好男人”,你没法说它错,但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迷糊:好的酒杯或许能提升喝酒的体验,但绝不是决定因素,酒好不好喝,心情最重要。

  好的酒杯能够帮助酒更好的展示香气,让你不仅能够在口腔里享受葡萄酒,光是用鼻子也能感受美妙的香味。

  然而喝酒不是科学研究,你不必拘泥于这些繁琐的细节。就像华山派气宗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剑气所至,草木皆为利刃。毕竟,没筷子也不耽误吃红烧肉不是。

  有一部逗比的慢热型电影叫《杯酒人生》,男主角拿一次性纸杯喝一瓶几万块的红酒,成为经典。很多人为那瓶红酒感到惋惜,我却不以为然。我坚信那是男主的精彩转变,把握当下,是酒和人生的真谛。

  或许会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雪碧破坏了葡萄酒均衡的口感”,或者说酿酒师们“费尽心力把酒里的糖分去掉,一杯雪碧又加回去了”。当然,现实是葡萄酒也可以用于调制鸡尾酒,如果觉得红酒兑雪碧好喝,就这么干吧。

  对人体健康而言,红酒会比其他酒精饮料高大上?红酒养生的说法在民间盛行,既非本世纪才有,也不是中国特色,追根溯源,它的养生标签就源自大名赫赫的法国悖论。

  上世纪80年代由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导的MONICA营养调查1显示:法国人爱奶酪爱鹅肝爱高热量食品,他们摄入的饱和脂肪量同英国、美国人差不多,但冠心病致死率却远低于英美。于是有人指出,这是因为法国人常以红酒佐餐,说明饮红酒有利健康。

  然而美国政府似乎并不买账,联邦强制规定在包括红酒的所有酒精饮料包装上须注明孕妇不应该喝酒 (27 U.S. Code § 16.21)2,未满21岁人群禁止饮酒 (23 U.S. Code § 158)3。

  既然“红酒≈ 酒精+极微量的酚类+水+少量蛋白质+少量碳水化合物”,那我们来看看这个组合是否具有养生功能。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指出适量酒精 (无论酒精来源是啤酒,红/白葡萄酒或烈酒) 摄入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6。

  适量酒精有助于降低心血管风险机理:酒精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蛋白 (HDL) 水平。高密度脂蛋白可以运载胆固醇,并最终将其排出体外,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这是不是说,酒精蒙冤多年,其实它本来就养生?错!这个陈述忽略了饮酒致癌、引发肝脏疾病的风险。事实上,美国心脏协会 (AHA) 也从没有倡导通过“适量饮酒”来保护心血管健康。合理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量 (每天低强度运动至少150分钟,例如步行等) 才是正确选择7。

  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在2010年指出,酒精饮料的摄入能够导致肝癌、口腔和咽喉癌、食道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等癌症8。除此之外,饮酒伤肝,酒精摄入增加女性肝硬化发病万金体育风险9,并且对于肝脏有问题的人群,不论何种原因引发及严重程度,都不应饮用酒精饮料10。

  来自Jürgen Rehm 等人的综合分析阐述了酒精和多种疾病的关系11。其结论是,不论你有怎样的饮用习惯,酒精总体而言对身体有害,与多种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发病有关!

  既然酒精在养生中为负分,那么身为保健养生明星的酚类物质能否逆转局势,挽回红酒养生盛誉?

  红酒里含有多种多酚物质,例如黄酮、花青素、原花色素,以及因红酒而声名鹊起的白藜芦醇等有益成分。说酚类物质是养生的明星队员,的确当之无愧。这些物质本身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心脏保护,抗炎,抗致癌,抗病毒和抗菌性能12。

  白藜芦醇作为抗氧化明星物质,它能清除体内自由基 ,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Magyar等对心血管病人的3个月的临床研究发现,每天服用10 mg白藜芦醇,可以改善病症13。

  然而正如其他的保健成分,白藜芦醇的种种功效也是建立在一定剂量的基础上。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万金体育算。仍然以产自加州的赤霞珠为例,白藜芦醇平均含量为0.9 mg/L,要达到研究中能够改善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剂量,我们一天需要饮用约11L 红酒,也就是22瓶,并且天天喝,喝3个月!也就是说靠喝红酒来养生,可能先醉死、撑死、穷死更或者作死……

  相较于组合其他成员,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更像是打酱油的。尽管如此,计算饮酒带来的卡路里(每杯约122大卡)4 时,他们可以和酒精一起,成为你囤积脂肪的得力小助手……说到这里,又想到一个有趣的事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我们买酒时酒瓶上有没有和其他饮料一样的显示成分和热量的营养成分表呢~

  在红酒“组合”中,养生明星酚类物质因其含量极低,对健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酒精之危害却显而易见。

  喝!但这是为了乐趣喝,不是为了虚无缥缈自欺欺人的“养生说”喝。正如康奈尔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刘瑞海教授所说:为了健康,不要喝;为了气氛,适量喝! (For health, don’t drink it. For pleasure, just drink it lightly.)

  根据2010年美国膳食指南的定义14,以1杯为单位(就是上图中的一杯),女性每天饮酒不超过1杯,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2杯称为适量饮酒。若化作纯酒精计算,即男性每天摄入不超过28g,女性不超过14g。

  女性一天饮酒超过3杯或者一周超过7杯,以及男性一天饮酒超过4杯或一周超过14杯,就是过量饮酒,是引发各种相关疾病的高风险行为。事实上,中国的饮酒人群的年均饮酒量在国际上排名前三,仅次于我们戏称为战斗民族的塔吉克斯坦人和俄国人15。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更应该关心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不要饮酒过量,乐极生悲。

  无论什么酒都无养生功能。因此,对危害人体健康而言红酒,各种酒精无差。但相比而言,低酒精浓度导致疾病风险较低。

  如果你是孕妇或正处于备孕状态的女性、未成年人、正患病且酒精不利于疾病康复或是药物禁忌,那么你不宜饮酒。

  FunFood——Fun & Functional,全面专业的功能性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信息交流平台

  FunFood,由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营养和动物科学系主刀,携手海内外高校的学生学者们,为您提供全面专业的功能性食品和营养补充剂知识。

  比如拉菲的配方是著名的“波尔多混酿Bordeaux Blending”,用三到四种葡萄混合在一起,这种行为也可以称作“勾兑”。

  记得以前从事出口工作,还是后来做金融行业,参加过很多应酬酒局,反倒是现在从事葡萄酒行业了,饭局反倒少了很多。

  凡是酒局、应酬、社交场合,都少不了葡萄酒陪衬。葡萄酒,逐渐取代传统白酒,成为饭桌上必备的饮品之一。

  虽然葡萄酒已经日益亲民化,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但是在应酬场合,很多土豪、老板还有不少误区。

  通常,说这话的人,指的这瓶酒也往往不是一般普通的葡萄酒,常常是比较昂贵的酒,比如法国波尔多五大顶级酒庄的,各国排名在前面的名酒。

  比如,我遇到的几次应酬,说这话的请客者,也都蛮有诚意,拿玛歌、木桐、白马这些波尔多顶级酒来招待大家,而且都是老年份,九几年、零几年的,酒的价格确实不低。

  据我所知,在大陆,包括佳士得、苏富比等国际拍卖行,在上海曾经举办过一到两场葡萄酒的拍卖会,但效果不是很好。在国内城市,拍卖的大多是茅台这类白酒。

  其他更多的,是在中国香港举办专场的葡萄酒拍卖会。这些拍卖会,有时候会拿名人名家的葡萄酒藏品来进行竞拍。

  或者是,与酒庄联合举办拍卖专场,比如2015年6月,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举办过宝马酒庄(Chateau Palmer)2015年份波尔多期酒拍卖会。

  这些拍卖行的葡萄酒拍品,往往是老年份的葡萄酒,市场上比较少见的酒,或者拿1.5升、3升这种不同平常型号的名庄酒。

  还有就是,把若干个好年份的名酒打包成一个组合,把历个年份的酒,打包成一个垂直年份套餐进行拍卖。

  这里请注意,拍卖行不太会对单支酒进行拍卖,大多数拍的是组合系列。当然,这里涉及到拍卖行和藏品主人的利润问题。拍卖组合套装的酒,总比卖单瓶的,更好溢价,获取更高利润是吧!

  所以,听到对方讲,这支酒是从拍卖行里拍卖得来的时,可以问下,“您这酒从哪里拍卖来的?”“您这酒是单瓶拍来的吗?”等问题,就都明白了。

  这些名酒,原瓶出酒庄时,会用纸包住,装进木箱。所以,一定程度上,包裹着纸袋的酒,是好酒,这话也没错,至少高档酒是这么在做的。

  但是,中国人聪万金体育明啊,看到消费者觉得纸包住的葡萄酒,是好酒。他们索性就把普通葡萄酒,也包上纸,然后加个10%、20%的卖给消费者。

  所以,看到桌上喝的这瓶酒,是包着纸袋的,不能一概而论,觉得是好酒贵酒,多看看酒质、酒标等信息吧。

  至于,缠着薄膜的葡萄酒,更不是一回事了。有些好酒,拆开来后红酒,酒商们怕酒的正标受污染,被人拿来拿去,酒标破损,就会缠上一层薄膜或保鲜膜。

  他说,他有个客户,一进他店门,就喜欢挨个地摸葡萄酒的瓶底。一摸到瓶底凹进去深的,就一口咬定是好酒,拿起来不住夸赞。

  后来,这个朋友和他的客户,聊得多了,才知道,这个客户是个机关干部,平时场面上应酬时,好酒名酒喝多了,总结出一个经验,只要酒瓶底部凹地深的,这个酒肯定是好酒。

  可不是呢,我以前在应酬时,也遇到好多有这种看法的人。他们始终觉得瓶底越深酒越好。

  一来,好的红葡萄酒一般陈年时间长,需要瓶身厚、瓶底深,这样才能长期存放嘛。

  二来,好酒长期陈年中,会有很多沉淀物,瓶底凹进去,容易积累这些沉淀物,不至于一晃瓶子,就满瓶子的酒渣。

  优质顶级的红葡萄酒,瓶底都是凹地深,瓶身厚重的。但是反过来讲,就不成立了呀。

  很多“聪明”商人,利用官员、老板这样的心理,可是卖不了不少瓶底深瓶身重的酒呢!

  还亏土豪们在酒桌上,不住地追捧深瓶底厚瓶身的酒,说这个酒有多少好,大家要多么珍惜。